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检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抓紧抓实最高检“质量建设年”部署要求,以打造“ 书香育检、文化固检、活力强检”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倾力建设书香检察机关,以提升检察文化“软实力”的工作成果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 新动能”。 以此为逻辑起点,笔者对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在特色检察文化建设途径上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实践规律,进一步思考基层检察机关打造特色检察文化品牌的方向。
一、搭建检察文化物质载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检察物质文化是指特定时期检察文化传承的外在载体与反映,是以物质形态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由检察建筑设施、设备、装备、服饰、技术器材等具体物质所表征出来的文化。为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检察文化,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以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障,对硬件设施进行文化氛围营造,使之成为检察文化的可视载体。
1.办公氛围营造。 办公楼内的布置注重融入文化理念,主要利用主体大厅、文化长廊、院史荣誉室等载体进行文化氛围营造。 利用办公楼一楼大厅的宽敞空间悬挂检察官宪法宣誓展板,通过检察官宣誓照片和誓言内容的展示,既可以对外展现检察官良好形象,又可以随时提醒检察人员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培养法治文化。 在二楼布置检察文化长廊,展示检察官积极向上文体活动、走进人民群众普法宣传场景和书画、摄影、诗歌等文艺作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在五楼专门辟出房间建设院史荣誉室,向院内离退休人员征集老照片、老检察制服、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办案用品等,将记录院史、荣誉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聘请专业公司设计施工,集中展示大东检察创建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院史荣誉室既可以作为对外展示检察机关发展历程和荣誉的窗口,由可以作为青年一代检察人员学习历史的基地,充分发挥教育传播功能。 利用各个楼层的电子显示屏,将文学经典、红色读物中的重要内容制作为名言警句、宣传标语展示在办公大楼楼梯间、电梯间、机关走廊、楼道墙面等醒目位置,在会议室悬挂倡导廉洁文化的展板,在食堂餐桌摆放珍惜粮食、文明用餐的小桌牌,潜移默化将检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工作中,使检察人员在办公期间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达到耳濡目染、励志争先的效果。
2.文化环境建设。 在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推进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检察文化阵地建设,从硬件设施上体现浓厚读书氛围,营造单位整洁的学习环境,注重提升文化品位。 升级改造五楼检察文化活动中心,采购书柜、桌椅、茶杯等,安装多媒体音响、电钢琴大屏幕、互联网电脑,作为阅读、开展读书分享和检察开放日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区委、区政府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八楼大会议室安装LED大屏幕,作为全院检察人员参与的读书活动、红色观影等重要阵地,升级改造健身中心、建设篮球场,丰富文体活动场所。
3.读书领域拓展。 书香是一个人一个单位文化气质的重要标志。 在建设院内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基础上,该院与北方图书城合作建设“流动图书馆”,由固定专人负责管理,收集全院干警读书的“愿望清单”,为干警提供各类书籍并定期更换,为有购买图书需求干警提供便捷。 这个“ 流动图书馆” 既为干警需求量身定制,又可提供新出版的各类图书,极大地方便了检察人员获取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二、丰富检察文化活动载体,涵养书香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活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检察文化信息和内容,以其参与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交流的便捷性等,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把检察文化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检察文化,发挥检察文化的基本功能。检察文化之所以能产生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在于其能够以文“化”人,影响和感染检察人员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传承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活动品牌,注意发挥青年干警人数较多的队伍特色优势,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等传播途径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检察文化活动。
1.培育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检察文化不能是简单的蹦蹦跳跳、说说唱唱,而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院将阅读作为检察文化活动载体的重点,培育传统品牌,已连续十三年举办“图书漂流”活动,每年结合主题党日、专题活动、重大节日庆典等时间节点确定主题。如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经典图书漂流活动,院领导带头,中层干部、普通干警代表纷纷参与,走上讲台与全院干警分享阅读经典好书的收获与感悟。 多年来的图书漂流活动已经成为该院检察人员共同的精神家园。
2.打造个性文化活动形象。 有创意、有个性的文化活动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发检察人员产生理想思考。 该院创办检察文化沙龙,以五楼检察文化中心为依托,构建文学鉴赏、文体活动、业务研讨“三大平台”。 如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举办“红色经典分享会”“我与检察共成长”等交流研讨活动。 在“我与大东检察共成长”主题文化沙龙活动中,二十余位干警畅谈了各自的成长故事,他们有的回忆第一次走进检察院办公大楼的情形,有的讲述第一次阅卷、第一次提审、第一次出庭、第一次化妆侦查的故事,各年龄段检察人员共话成长故事,激励年轻一代检察人干事创业,传承奋斗精神。 注重发挥青年干警主体作用,由青年干警策划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 如开展青年干警身穿汉服分享我国传统文化图书、中英双译推荐国外优秀文化作品等读书活动,各项活动生动活泼,既能体现年轻人特点又十分接地气。
3.始终突出文化活动政治性。 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增加了文化的复杂性。 结合现代网络传播特点,以党支部和科室为基本活动单元,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利用线下茶话会、分享会、“线上微阅读”等载体,拓宽交流方式,通过多次举办“ 红色电影周观影系列活动”“青年检察干警交流会”“ 廉政警示教育之我感”等活动,搭建“读书、感悟、交流”的互动平台,交流履职感受和阅读感悟,推动思想解放迈上新台阶。
三、强化检察文化行为载体,提升检察干警素质能力
行为,以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直观形态体现出检察文化内涵、体现出检察核心价值观。检察文化行为载体的不断提升,体现了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总体精神风貌的提升。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以素质文化为依托,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和检察业务专家的垂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检察文化教育与检察文化主体与受众自我教育的统一。
1.发挥领导干部垂范作用。 院党组带头开展各类读书活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求。 成立院党组理论中心组读书班,班子成员领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等文章,并交流心得体会。 在院务会上专门安排图书推荐议题,由院班子成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推荐图书,推荐图书包含政治、教育和检察工作实际内容,践行“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要求。
2. 依托素质文化提升履职能力。 提升检察人员素质、促进检察人员全面发展是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近年来,该院对标新时代新要求,将检察文化元素融入检察人员教育培训中。 在培训的内容上增设读书项目,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进一步细化新入职干警培训,将检察文化教育等作为检察“新人”必修课;系统化提升检察业务能力,将最新法律法学著作理论融入日常检察办案中。
3.培养业务骨干和传承文化。 检察文化不是天然而来,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检察实践中的集体创造。 近年来大东区人民检察院先后涌现出三名省级检察业务专家,充分发挥检察业务专家优势,大力开展业务骨干检察官传帮带工作。 该院在“一帮一”“多帮一”等活动中,实现“与学”之间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典型案例的共享,“师傅”传帮带中推荐从业多年有所收获的优秀图书,为新人提供真正“解渴”“有用”的精神食粮,培养检察事业忠诚可靠的接班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检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抓紧抓实最高检“质量建设年”部署要求,以打造“ 书香育检、文化固检、活力强检”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倾力建设书香检察机关,以提升检察文化“软实力”的工作成果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 新动能”。 以此为逻辑起点,笔者对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在特色检察文化建设途径上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实践规律,进一步思考基层检察机关打造特色检察文化品牌的方向。
一、搭建检察文化物质载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检察物质文化是指特定时期检察文化传承的外在载体与反映,是以物质形态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由检察建筑设施、设备、装备、服饰、技术器材等具体物质所表征出来的文化。为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检察文化,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以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障,对硬件设施进行文化氛围营造,使之成为检察文化的可视载体。
1.办公氛围营造。 办公楼内的布置注重融入文化理念,主要利用主体大厅、文化长廊、院史荣誉室等载体进行文化氛围营造。 利用办公楼一楼大厅的宽敞空间悬挂检察官宪法宣誓展板,通过检察官宣誓照片和誓言内容的展示,既可以对外展现检察官良好形象,又可以随时提醒检察人员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培养法治文化。 在二楼布置检察文化长廊,展示检察官积极向上文体活动、走进人民群众普法宣传场景和书画、摄影、诗歌等文艺作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在五楼专门辟出房间建设院史荣誉室,向院内离退休人员征集老照片、老检察制服、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办案用品等,将记录院史、荣誉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聘请专业公司设计施工,集中展示大东检察创建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院史荣誉室既可以作为对外展示检察机关发展历程和荣誉的窗口,由可以作为青年一代检察人员学习历史的基地,充分发挥教育传播功能。 利用各个楼层的电子显示屏,将文学经典、红色读物中的重要内容制作为名言警句、宣传标语展示在办公大楼楼梯间、电梯间、机关走廊、楼道墙面等醒目位置,在会议室悬挂倡导廉洁文化的展板,在食堂餐桌摆放珍惜粮食、文明用餐的小桌牌,潜移默化将检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工作中,使检察人员在办公期间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达到耳濡目染、励志争先的效果。
2.文化环境建设。 在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推进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检察文化阵地建设,从硬件设施上体现浓厚读书氛围,营造单位整洁的学习环境,注重提升文化品位。 升级改造五楼检察文化活动中心,采购书柜、桌椅、茶杯等,安装多媒体音响、电钢琴大屏幕、互联网电脑,作为阅读、开展读书分享和检察开放日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区委、区政府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八楼大会议室安装LED大屏幕,作为全院检察人员参与的读书活动、红色观影等重要阵地,升级改造健身中心、建设篮球场,丰富文体活动场所。
3.读书领域拓展。 书香是一个人一个单位文化气质的重要标志。 在建设院内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基础上,该院与北方图书城合作建设“流动图书馆”,由固定专人负责管理,收集全院干警读书的“愿望清单”,为干警提供各类书籍并定期更换,为有购买图书需求干警提供便捷。 这个“ 流动图书馆” 既为干警需求量身定制,又可提供新出版的各类图书,极大地方便了检察人员获取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二、丰富检察文化活动载体,涵养书香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活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检察文化信息和内容,以其参与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交流的便捷性等,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把检察文化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检察文化,发挥检察文化的基本功能。检察文化之所以能产生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在于其能够以文“化”人,影响和感染检察人员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传承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活动品牌,注意发挥青年干警人数较多的队伍特色优势,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等传播途径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检察文化活动。
1.培育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检察文化不能是简单的蹦蹦跳跳、说说唱唱,而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院将阅读作为检察文化活动载体的重点,培育传统品牌,已连续十三年举办“图书漂流”活动,每年结合主题党日、专题活动、重大节日庆典等时间节点确定主题。如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经典图书漂流活动,院领导带头,中层干部、普通干警代表纷纷参与,走上讲台与全院干警分享阅读经典好书的收获与感悟。 多年来的图书漂流活动已经成为该院检察人员共同的精神家园。
2.打造个性文化活动形象。 有创意、有个性的文化活动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发检察人员产生理想思考。 该院创办检察文化沙龙,以五楼检察文化中心为依托,构建文学鉴赏、文体活动、业务研讨“三大平台”。 如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举办“红色经典分享会”“我与检察共成长”等交流研讨活动。 在“我与大东检察共成长”主题文化沙龙活动中,二十余位干警畅谈了各自的成长故事,他们有的回忆第一次走进检察院办公大楼的情形,有的讲述第一次阅卷、第一次提审、第一次出庭、第一次化妆侦查的故事,各年龄段检察人员共话成长故事,激励年轻一代检察人干事创业,传承奋斗精神。 注重发挥青年干警主体作用,由青年干警策划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 如开展青年干警身穿汉服分享我国传统文化图书、中英双译推荐国外优秀文化作品等读书活动,各项活动生动活泼,既能体现年轻人特点又十分接地气。
3.始终突出文化活动政治性。 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增加了文化的复杂性。 结合现代网络传播特点,以党支部和科室为基本活动单元,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利用线下茶话会、分享会、“线上微阅读”等载体,拓宽交流方式,通过多次举办“ 红色电影周观影系列活动”“青年检察干警交流会”“ 廉政警示教育之我感”等活动,搭建“读书、感悟、交流”的互动平台,交流履职感受和阅读感悟,推动思想解放迈上新台阶。
三、强化检察文化行为载体,提升检察干警素质能力
行为,以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直观形态体现出检察文化内涵、体现出检察核心价值观。检察文化行为载体的不断提升,体现了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总体精神风貌的提升。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以素质文化为依托,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和检察业务专家的垂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检察文化教育与检察文化主体与受众自我教育的统一。
1.发挥领导干部垂范作用。 院党组带头开展各类读书活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求。 成立院党组理论中心组读书班,班子成员领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等文章,并交流心得体会。 在院务会上专门安排图书推荐议题,由院班子成员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推荐图书,推荐图书包含政治、教育和检察工作实际内容,践行“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要求。
2. 依托素质文化提升履职能力。 提升检察人员素质、促进检察人员全面发展是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近年来,该院对标新时代新要求,将检察文化元素融入检察人员教育培训中。 在培训的内容上增设读书项目,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进一步细化新入职干警培训,将检察文化教育等作为检察“新人”必修课;系统化提升检察业务能力,将最新法律法学著作理论融入日常检察办案中。
3.培养业务骨干和传承文化。 检察文化不是天然而来,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检察实践中的集体创造。 近年来大东区人民检察院先后涌现出三名省级检察业务专家,充分发挥检察业务专家优势,大力开展业务骨干检察官传帮带工作。 该院在“一帮一”“多帮一”等活动中,实现“与学”之间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典型案例的共享,“师傅”传帮带中推荐从业多年有所收获的优秀图书,为新人提供真正“解渴”“有用”的精神食粮,培养检察事业忠诚可靠的接班人。